20 Mar 美國清一Sick檔案
21 Mar 全然大丈夫、夜與日
22 Mar 幫幫我愛神
23 Mar 生死分流、聖城的女兒
24 Mar 收視大騎劫、母親
25 Mar 一百口書釘
27 Mar 太陽之子
01 Apr 笑看風雲過
02 Apr 立春
03 Apr 未亡人之戀
04 Apr 偽術大師、不是師生戀、吻下來,豁出去
05 Apr 她。Just Do It
11 Apr 二度處女Go Go Go
18 Apr 野草莓、處女之泉
「致:各同事
日後遞交的文件,如需要使用「之」字表達意思,全部改以「的」字代替。例子如下:
1. XXX 「之」活動 修改為 XXX 「的」活動
2. 出席「之」嘉賓包括 修改為 出席「的」嘉賓包括
敬請留意﹗
你能否用一句完整句子表達「之」與「的」的分別?
的確,「之」與「的」很多時候可以互換。如上例。然而,即使詞性意思相近,但不代表兩者完全一樣,總有些時候「的」不能取代「之」,反之亦然。例如:
這裏的「之」與「的」若互換的話雖無損意思,卻非常突兀。
以上笑話源於高層容不下「之」字,所有經其法眼的文章必遭過濾。這本非什麼大事,下屬自應領命。然而,「上有好者,下有甚焉」,有人不僅將之奉為金科玉律,更正式發出通告要求職員遵守。這算什麼?
看着這篇通告,心想,假如公司文員在處理文件時乾脆使用「尋找及取代」功能,將所有「之」改為「的」,一勞永逸的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照興2007-03-04《明報》
國產city girl不奉旨
寫下來難免會有點得罪,不過抱着「有則改過無則互勉」的心態,或者我們曾愛過的香港女孩(簡稱「港女」)會聽得進去。OK,以下的觀察會有點片面,部分是親身經歷,部分是信得過的二手當面報道,難免會有局限,但作為一種慣以觀察分析為樂的個人歸納,這點對中國當下city girl男女態度的觀察,還是有其田野考察的價值吧。
當香港人已不再重視元宵,國內,尤其是江南一帶,還是覺得元宵比冬至重要,這也是真正中國意義上的情人節。在追求西方的外在送花儀式之同時,元宵湯圓還是有它中國傳統的浪漫包在裏面。北地胭脂,就是用個心來打動男人,明瞭到愛是種雙向付出,不像港女一樣「奉旨」。這點大抵是給港女的一聲棒喝。
統計說,香港的單身女愈來愈多。實情可能是:香港男人受夠了!(潛言:港女,抵你有今日!——但講真,單身與是否幸福仍是兩回事,這裏不是說單身就不幸福)撇開找不到生育老婆(結婚為了人有我有傳宗接代)要北上娶妻的不計,港男(是否要自我這樣稱呼?)到大陸追求浪漫,還是有它的吸引。當我說的,已再非那種源於經濟距離所造成的愛情買賣,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對浪漫愛情的過程的追求。對平時疲於奔命應付港女那旨式要求的港男而言,中國怎會不是天堂?
港女七宗罪
要領略國內city girl的好(我要杜撰這個稱呼來跟過往的負面名詞如北姑、北嫂、大陸妹、二奶等舊名區分,指的是當下中國現代社會的高質女士,追求不以經濟或權力關係為基礎的戀情),先要檢討香港地的女生出了什麼毛病。綜合觀察分析,港女有如下七宗罪:
不吃苦(嬌生慣養)
不懂做菜
不付帳
不開放(不單指性態度)
不體貼
不學無術
不付出(綜合而言指對一段關係之心態)
不嬌生慣養
港女是否遭寵壞了?還是我們運氣不濟?但我們眼見的中國city girl是:city girl雖已有一定的物質生活水平,但不以破爛落後的水平大驚小怪,她們童年時所經歷的是香港人也未有過的困境。這造就了她們起碼不嬌生慣養,見到昆蟲不會跳起大叫,不會嫌三嫌四,不會有沒有空調就會死的心態。
入廚意識普遍
其次,city girl至少懂做一兩道菜,因為她們長大於單孩年代,父母親許多時要同時上班,她少年時就學懂照顧自己。但某程度上,大陸家庭中那種母女人倫仍較為親切——母親誓要傳授廚藝的風氣仍盛,不像港女過早有「不進廚房為之進步」和不用自己動手的習慣——這也造就city girl愛做菜的原因。亦即說,她們縱然相當現代化,但仍能保持傳統——照顧男人的胃口,是通往男人心的路徑。有了這項美德,分數自然大增——但當然要告訴你的是:她們懂煲湯做菜,根本目的是對自己好,而非為了取悅男人——如果你有幸喝到她親手弄的一口湯,也不過是你走運。這種普遍入廚意識的不一樣,明顯把港女比下去。尤其我們最愛說的是那句話:在香港友儕帶伴侶的屋企聚會上,做菜的都是我們男生(看來要搞個港女重新下廚運動)。
不奉旨男人埋單
由於不下廚,香港的dating生涯,我們都在餐廳過,而很實際地,付帳的都是男人。當然我們的成長環境也告訴我們男人付帳天經地義。但中國city girl則不一樣,她們在初相識的過程還是抱着AA心態,除非那是個很明顯的男女相親約會。換了是些casual場合,city girl起碼不會像港女一樣奉旨要男人埋單。對的,奉旨,take-it-for-granted-ness,可說是港女的最大盲點。在酒吧中你一定要替她結帳,因為她覺得陪你飲酒已十分畀面。你也奉旨要等她接她討她歡心。你跟她談多兩句讚她幾句她就覺得你追她。講兩句笑話(OK,有點黃色成分)她又故作臉紅。但city girl會在上海復興公園北京工體西門開着車等你;在講笑話之時回敬幾個葷段子大筐過你;在flirting的舞台,是她做主。而可以止於flirting(有冇下文都不再重要,有固然更佳,冇也不會介意,這才是健康的開放態度,而非像港女一樣高竇或患了妄想被追求狂)。成功與否也好,她總會體貼地傳你短訊,在適當的時機以口頭或行動報以細緻的關懷(小至提醒你的衣領亂了,大至在關鍵場合幫你擋酒)。
有文化修養
還有一個這樣重要或是港女最缺的:文化修養。中國city girl處於整個社會向上期的前端,生吞活剝國際潮流前線不遺餘力,從網站到時尚雜誌練就現代化品味,而仍有其一貫閱讀習慣。普通city girl起碼該懂得跟你談iPod或Apple產品外型設計和賈樟柯的電影;好一點的言必桑塔格、本雅明、庫哈斯、安藤忠雄(最近有朋友認識的漂亮女孩在談哥德);最差勁的也該懂談一下張藝謀的舊電影吧。港女問問自己在看什麼雜誌看什麼電影看什麼書(如果還會看書)?
你要人怎愛你,你也得怎愛人。這是人人懂的道理,然而我們這一代的港女似乎沒get到。她只要別人對她好,自己卻絕不付出(或起碼付出很少)與進修。如是這樣,你憑什麼要人對你好?我們社會也荒誕地不以不學無術為恥。我們崇尚一夜成名嫁入豪門,而忽略了要好好用心靈和學問裝備自己。
港女身處一個前所未有的女性地位進化的矛盾階段,既享受着男女平權的進步果實,又不放下傳統上給女性的優惠或定型。
以上觀察當然只是從不同人的體驗出發,sample之中亦只能來自友儕間較熟悉的國內媒體圈、文化界、廣告界、設計界的經歷,肯定有其局限(再解釋下去,差點要加上不代表本作者立場了)。
或者港女實情不是這樣。或者city girl不過是虛擬的人種、一種港男在大陸的自我經歷美化。或者其實只因國內大城市人太多,高質素的女孩都集中在我們的圈子出現,因而有了錯覺。或者港女中都有很多不僅讀八卦週刊懂做菜又肯付帳的,但做菜的可能不讀書,讀書的又扮高竇,不高竇的卻不夠體貼,等到上述什麼都具備的又不夠漂亮。
然而如何提升也好,男人這動物,就是喜歡漂亮的女子。中國city girl以數量壓倒,同樣擁有各項優點的女子:有學識、有品味、不奉旨、夠體貼又開放,同樣擁有美貌的大不乏人。這個,港女在人口比例上就有先天缺憾(如何小眾的東西或市場都有其純數量上的優勢——這是中國的優勢所在),再不加把勁後天培養,港女只有更落後中國city girl。港女自強,急不容緩﹗
什麼成年人會問這條問題?
1. 求愛不遂
2. 智障
即時反應:「你真以為自己人見人愛啊?」
一年前,同一個人問同一問題,我即場翻白眼,然後答:「你憑什麼認為我應該喜歡你?」
為何討厭一個既無殺父之仇、又無奪夫之恨的人?因為他愚昧、無知、囉嗦、幼稚?
苦思30秒後,我緩緩吐出:「我喜歡文靜的人。」這應是最不傷人吧?
註:(1)已確認為「否」。
有人相信世上有損友,有人不信。
也別叫朋友太難做,閣下穿得似第五街神女般跑出來,有誰敢驚呼一聲嘩呀吾不欲觀之,能婉轉地說,“文雅樣式比較適合你”已經很偉大。
終究害了一個人的,不外是一個人的無自知之明。
損友說我今年比去年更青春漂亮,是損友一番好意,我欲真相信人會越活越回去,則是我之愚昧,與人無尤。
說實話,喜歡損友多過益友,許多夫妻做不下去,就是雙方太努力做益友,然後還要痛心疾首地“我不指出你的缺點誰來說”。
我們都是聰明人,怎麼會不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裏,不想去正視而已,日子久了,也就根深蒂固地覺得我是人非。
自問亦是頭號損友,一早教定幼兒,見了阿姨叫姐姐,見了婆婆叫姨姨,為什麼不呢,皆大歡喜。還有,無論誰跑來自詡花容月貌、才華蓋世、家財億萬、賢良淑德,但世人均妒忌他,必定附和“是是,人心太壞,道德淪喪。”
日行一善,何樂而不為。希望損友也這樣對我,讓我高興高興。
Anna:我不知道如何讓自己開心。
思雨:我不知道如何才能讓你開心。
施比受更有福,不代表施比受更幸福。兩個女人,一個努力取悅自己,一個設法讓愛人開心,但兩人都不快樂。她們曾經對調,嘗試改變現況,然而,性格決定一切,愛自己的還是愛自己;想走的卻還是留下……
歐陽與Billy之於二人如雞肋,思雨食之無味,Anna棄之可惜。愛情不是只有施與受,施與受亦不是非黑即白;雖然很多女人想法兩極,一是希望受盡寵愛、快快樂樂,一是希望發揮母性,愛人高興自己開心。
身為現代一個beautiful, successful, business woman(剛剪了個betty頭,套用她的話),為什麼要由別人令自己開心?若沒有「別人」,是否意味我只能活在悲慘世界中?但假如毋須靠別人也能快樂,男友又要來幹什麼?倒是可有可無了。
p.s. 有人認為電影過分着重寫歐陽與Anna,Billy與思雨卻只輕輕帶過。導演先一本正經回應,Billy從來不是一個選擇,因為歐陽才是Anna與思雨存在的原因……隨後坦承Billy不是她喜愛的類型,無法以仰慕角度看他,勉強拍下去必被看穿云云。很女人,是不?
為何女人喜歡結伴上厠所?上厠所的時間又總比男人長?
為何三個女人=一個墟?
為何女人年紀老大還喜歡girl's talk?
為何女人一見到玩偶便嚷着要買?
這些也許連女人本身也不會深究的事,卻帶給彭浩翔無限想像空間,拍下《出埃及記》。
一切從警員詹建業偶然從因在女厠偷拍被捕的關炳文口中得知,有個女人組織正計劃殲滅男人開始……
滅男組織,多麼惹人遐想。很難想像有個以殲滅女人為己任的男人組織存在。說到底,女人受男人的苦遠比男人被女人欺負大且多。
有人問編劇,張芳為何會下嫁詹建業,卓韻芝表示這正好證明女人會不顧一切相信別人,「即使那人是警察」。其實缺乏父愛兼飽受家庭暴力的她,會選擇具權威形象的警察叔叔是很正常吧?
導演說電影是個有關帶領者與被帶領者的故事。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寓意神帶領世人脫離罪惡。男女之間誰帶領誰,從來沒有定論。張芳由甘於被帶領,到最後「痛定思痛」(導演語)重回帶領者地位,其間不無掙扎。她既無法原諒丈夫,也只有這條路可走了。
詹建業佔大多數戲分,但張芳才是出埃及的人。
原來的電影海報,很抽象呢。
Mtime時光網(www.mtime.com)圖片